【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上周六晚间,央行启动2015年的第一次降息。市场普遍认为,在当前经济下行和通缩压力的双重背景下,展望全年,降息恐怕不止一次。
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上海证券报报道称,根据央行官方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表述,此次降息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转化,重点仍然是在物价涨幅回落的背景下下调名义利率,以扼制实际利率上升。
尽管央行一再强调不走“大水漫灌”的老路,但在通缩压力加大、2月份官方PMI仍低于枯荣线、地产销售年初以来持续放缓的背景下,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货币政策在“松紧适度”的基调下更偏向“松”。此外,货币市场利率在前次降息后不降反升、人民币贬值压力下资金加速外流等因素作用下,银行资金成本并未显著下降,资金面仍总体偏紧,分析人士预测央行仍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结构性工具甚至全面降准,继续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松紧适度更偏“松”
与往常一样,央行此次降息引发人们关于货币政策是否转向的议论。央行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近几个月,消费物价涨幅有所回落,工业品价格降幅扩大,对实际利率水平形成推升作用。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仍是保持实际利率水平适应经济增长、物价、就业等基本面变动趋势,并不代表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
自2012年4月PPI进入同比负增长的通道,2015年年初降幅扩大,工业企业产品价格层面出现通缩已渐成共识。与此同时,CPI同比增幅持续收窄,1月份仅同比增长0.8%,而中金公司和海通证券预测2月份的CPI涨幅为0.9%。各界对“通缩”的担忧升温。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观察到,市场关注不多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1月份出现0.4%的负增长(去年12月份为增长0.36%),是次贷危机后首次进入负值区间。因此,即使退一步讲,也可以说通缩风险上升了。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最近一段时间,由于油价下跌等因素,CPI的同比涨幅下降较快,PPI的降幅也继续扩大,通胀率下降的速度超过许多人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名义利率不变,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减通胀率)就会上行,就会导致货币条件的紧缩。
马骏总结道,换句话说如果维持基准名义利率不变,货币政策就可能自动紧缩。在通胀率下降和实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之下,适当降低基准利率,目的就是维护中性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应将此举视为货币政策取向的转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15年的货币政策基调定为“松紧适度”。尽管央行方面的口径是取向未变,但分析普遍指“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已侧重于“松”。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认为,在弱经济低通胀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的方向和含义是“继续松”。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
与去年11月下旬“寓改革于调控”一样,央行此番在宣布降息的同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时隔三个月,央行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原因何在?
分析人士认为,有两个因素促使央行认为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首先,存款保险制度即将推出,相关配套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条件基本成熟。同时,随着理财等存款替代类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负债类产品已经自发实现了市场化定价。
还有一个背景是,在去年11月份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至1.2倍后,一些银行并没有用足上浮空间。马骏表示,通胀率继续下行,存款利率上行的压力减弱,表明均衡存款利率已经离上限不远了,因此加速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可控。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光大银行官网发布公告,自2月5日起,该行对存款利率进行调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此前的3 .3%下调至3 .16%,较央行基准利率的上浮幅度由此前的20%下调至14.9%。国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马鲲鹏统计后发现,截至2月28日16家上市银行3个月至1年期存款利率平均上浮14%,其余期限平均上浮不到10%。可见,在流动性宽松、贷存比不断扩容的大背景下,恶性存款竞争的可能性正在大幅下降,各家银行差异化的存款竞争策略越来越明显。
他认为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财产品、对接影子银行的同业业务等方式进行的隐性利率市场化早已推进多年,利率市场化是将隐性市场化定价负债变为显性的过程。1.3倍的存款利率上浮区间已与完全放开无实质差异。
影响
银行利率分化将更加明显
据新京报的报道,虽然降息,但是存款利率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反而能增收。因为央行决定将银行存款利率的上浮空间进一步打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
此次降息,活期存款利率0.35%未变,但最高利率从之前的0.42%上涨至0.455%。定期存款也是如此,以一年期定期存款为例,此次降息后存款利率2.5%,上浮1.3倍为3.25%。在此之前,基准利率是2.75%,上浮1.2倍之后是3.3%。
2年期、3年期定存之前最多为4.02%和4.8%,降息并扩大浮动区间后,最多可以达到4.03%和4.888%,甚至比降息之前还要多。
此前,在央行扩大存款利率上浮空间之后,中小银行表现积极,均执行最高利率吸引存款,而国有大行则相对谨慎一些,并未全面上浮。昨天,恒丰银行率先响应,宣布即日起决定将所有期限存款利率在央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均上浮30%,随后浙商银行也宣布,存款利率全部一浮到顶,其他银行仍在观望。
专家表示,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利率分化将更加明显,中小银行由于资金来源相对较少,有更大的动力去吸收存款,因此老百姓存款要货比三家,找到最优利率。
百万房贷月供减144元
降息后,最直接受益的就是房奴。以贷款100万分20年还清计算,如果按照基准利率,购房者每月可以减少月供144元,合计20年可以减少3.46万的利息支出。而连续2次降息后,贷款100万,20年将减少利息支出超过9万。
不过,虽然央行降息了,但对于大部分房奴来说,要到明年才能享受到好处。
银行人士表示,银行房贷对于利率调整一般有三种方案:一是银行利率调整后,所贷款利率在次年开始执行;二是满年度调整,即每还款满一年调整执行新的利率;三是在利率调整后的次月执行新的利率水平。具体如何要看所签署的房贷合同,大部分的合同都是次年调整。所以,房贷要明年才能下降。
两次降息会让楼市回暖?
从2014年四季度开始,一二线市场楼市已经明显企稳升温,再次降息后,房地产市场是否暖上加暖,并彻底回暖?
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管清友称,降息后,一线城市房地产销售企稳确立,但全国房地产销售能否企稳还需观察,房地产投资企稳最早需要三季度确认。
房地产从业人员更为乐观。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表示,降息有利于降低购房人按揭成本,促使购房需求,尤其是改善型购房需求持续入市,形成对楼市进一步的托举效应。
对于开发商来说,本次降息也将一定程度上缓解开发企业的资金压力,或将影响开发商的定价策略。
胡景晖表示,随着信贷的进一步宽松,未来一段时间楼市将表现为库存消化速度加快、交易量回升、房价逐步企稳、楼市需求逐步释放。
中原地产研究总监张大伟认为,虽然公布的房价指数显示房价依然在调整,但一线城市特别是北京等城市的二手房价格环比连续上行,这种情况下,降息将放大市场利好,购房者对市场的预期将明显向好。而对于购房者来说,目前层出不穷的刺激政策,预期难以避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入市恐慌,入市的积极性会继续提高,房价难以再跌,量价齐涨的可能性非常大。“房企最困难的时间已经过去。”张大伟说。
上市银行仅一家上浮到顶
3月1日央行降息后,商业银行在存款利率定价上更加分化,这在上市银行中体现较为明显。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记者统计A股上市银行昨日(3月1日)公布的存款执行利率发现,除了个别银行存款利率实现最高上浮30%,绝大多数银行并未用到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的额度限制。
同时,银行与银行间存款利率差异化定价趋势更为明显,同一家银行不同期限存款利率上浮的幅度也大不相同。
与上一次降息相比,此次上市银行存款利率全部上浮到顶的更少。上次降息后,在上市银行和城商行中,平安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存款利率全部上浮到顶,而此次降息后只有南京银行一家所有期限产品利率一浮到顶。记者统计A股上市银行的数据后发现,绝大部分商业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最高上浮20%。其中,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均上浮20%;华夏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12%;民生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21%;招商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10%。
除南京银行外,A股上市银行的其他期限存款利率,也均未实现最高上浮幅度。
此外,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和交行五大行也均对其存贷款利率做了相应调整。官网显示,五大行均未用到最新的30%存款利率上浮限制的额度,最高上浮幅度仅19%。其中,工行的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上浮11.9%,半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浮10.8%,一年期上浮10%,两年期上浮4.8%,三年期未上调。农行、中行、交行的上述各档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与工行一致。
建行则独树一帜,其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上浮了19%,半年期上浮17%,一年期上浮16%,两年期上浮4.8%。
差异化定价更明显
此次降息后,银行存款利率差异化定价更为明显,除了各银行之间的产品定价上浮幅度不同外,同一家银行自身不同期限利率上浮的幅度也不尽相同。
以光大银行为例,其一年期以下产品利率上浮15%,1年期存款利率上浮20%,两年期上浮10%,三年期未上浮,各个期限的上浮比例均不同。
民生银行同样如此,其活期利率上浮10%,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上浮23%,半年期存款利率上浮23.9%,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21%,两年期存款利率上浮19%,三年期存款利率上浮17%。
招商银行活期未上浮,3个月存款利率上浮11.9%,6个月存款利率上浮10.7%,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10%,两年期存款利率上浮4.8%,三年期存款利率未上浮。从统计的数据来看,银行存款利率能够达到央行基准利率1.3倍的只有南京银行一家银行,差异化定价却愈发明显。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表示,降息其实同时也是利率市场化推进的重要部分,利率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下,从监管部门到行业研究人员,都希望利率呈现差异化,如果说央行规定利率最高上浮1.3倍,银行都上浮1.3倍,这也并不是监管部门希望看到的,每个银行都要根据自己经营情况制定不同的价格水平。下一步,随着央行利率上浮幅度越来越大,也应当有越来越少的参与银行完全按照银行这个额度一浮到顶。“此次央行降息,可以认为是对称性降息,但是由于上浮空间增大,存款又变成可上浮到1.3倍,如果上浮到1.3倍,对于银行来讲,央行降息就是非对称降息,上浮到顶利差肯定在收窄。”郭田勇说。
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数据仅为降息首日各上市银行官网公布的数据。而从上次降息后的情况看,部分银行在一段时间后将存款定价权限下放到各地分行,出现了同一银行在不同地区差异化定价的局面。此外,上次降息过后,也有银行总行多次灵活调整利率,如光大银行。
通缩担忧
新金融观察报报道称,外界认为,央行此次对称降息主要是针对当前低迷的经济增长现状,消除市场对经济可能陷入通缩的担忧。
自2014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随着基准利率引导作用的发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有所下降,社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受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近几个月以来,消费物价涨幅有所回落,工业品价格降幅扩大,对实际利率水平形成推升作用。
统计显示:1月物价“跳水”,通缩风险增加,实际利率水平不降反升。1月CPI同比上涨0.8%,比去年12月回落0.7个百分点,创2009年12月以来的62个月新低。1月PPI同比下降4.3%,比去年12月降幅扩大1.0个百分点,连续35个月下降,创2009年11月以来的63个月新低。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此次降息在预期之内。目前经济下滑趋势明显,有必要将货币政策向宽松导向进行调整。货币政策需要根据经济发展做出适时的调整,如果跟两年前的水平相比的话,目前的货币政策可以说是宽松的,具体释放的资金要根据微观上的需求。
降息还需降准配合
去年11月份央行下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4个百分点后,一般性贷款加权利率到12月底降至6.92%,较9月底下降41个基点,与降息幅度基本一致。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上次降息降低融资成本的效果,鼓舞了政策当局本次继续降息。
尽管贷款利率有所下行,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货币市场利率反倒开始上升,目前为止仍然高于去年11月21日降息之前。鲁政委认为,价格和数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若单纯调低价格而不相应增加数量,“官价”的调低并不必然能带动“市场价”的相应下调。因此,降息需要降准配合,以增加流动性。
关于资金面的紧张,除货币市场利率不降反升,中金公司提供了另外的观察视角。香港地区的银行间人民币拆借利率从去年12月份开始大幅上升,3个月的拆借利率甚至超过5%,上升到记录新高。而基于3个月拆借利率的利率互换,其利率也持续走高。甚至某些期限的资金利率已经高于境内。这在历史上十分罕见。此外,在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下,资金正加速外流,去年12月和今年1月,外汇占款由正转负。
因此,降息依然不够,仍需要更为坚决的降准来对冲贬值带来的资金外流,同时主动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下行并带动整体利率下降。毕竟存款利率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而如果货币市场利率也没有明显的下降,银行在资金成本没有下降的情况下,不可能主动降低资产的收益率要求。
年内或还有2次降息5次降准
据经济参考报的报道,上周末的降息,在情理之中、预料之外。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强、通货紧缩趋势明显的当下,通过降息降准这类外生性的货币宽松对冲是政策应有之义。意料之外则是在于时机的选择,两会期间是惯常的政策真空期,决策层选择会前降息凸显了下行压力之重和通缩趋势之强。在不少专家看来,这次降息意味着政策拉开了防通缩的序幕,年内还有2次降息可期,降准的空间则高达5次。
但与通胀的单纯货币驱动不同,通缩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经济现象,是有效需求不足、货币供给紧缩等经济下行压力的集中表现。所以,在降息降准发力防通缩的同时,也需要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同时,考虑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考虑中国所处的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期,防通缩还需要短期的总量政策和中长期的调整改革相结合。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弱增长低通胀”格局异常明显。许多经济数据显示,虽然经历了去年底的一次降息,但一季度的增长仍不容乐观。发电量数据、PMI数据、投资数据和房地产销售数据等都预示,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或将保持惯性下滑。这些压力也集中反映到价格方面。2月的PPI数据大概率连续第36个月负增长,这一跨度已经远超1998年、2002年和2009年3次通缩时期PPI的负增长时间。虽然统计局的CPI数据还没确认,但华泰证券计算的加权物价指数显示,早在去年10月,加权物价指数就处在负增长。同样,民族证券以1月数据测算的GDP缩减指数也是负数。
如此的数据背景之下,政策重心向防通缩转移也是必然。宏观政策如何防通缩?目前看来,亟须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政策三管齐下。就货币政策而言,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之下,即便名义利率保持不变,实际利率也将上升,为保持货币中性,央行[微博]也有继续下调基准利率的必要。同样,考虑到外汇占款的收缩,央行也有必要继续降准对冲,对冲力度将视外部流动性条件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