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2月25日,“长和系”世纪重组计划在股东大会上获批,赞成票数高达99.76%。集团主席李嘉诚在大会上表示,长和系重组将迈向更大的成功之路,高兴获得大家的支持,但最大的遗憾是未来有朝一日要退下。
长和重组通过
据新浪财经报道,长实2月25日上午9时30分就长和系重组进行法院指令股东大会,25日午后长实宣布,重组方案获得股东批准,赞成票数高达99.76%。据参会人士透露,集团主席李嘉诚在股东会上说自己一直以来最高兴的事就是大家都支持他,长实和黄合并重组后,迈向“大成功路”,而自己最遗憾的事情则是工作时间有限,终有一日要退下,不过他认为世人都有这个遗憾,而自己目前健康还很好。
会上由股东问长和合并会否加大负债比率及进一步扩大在欧洲的收购,长实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李泽钜对此表示,重组后在技术上负债比率的计算方法有变,但事实上公司并没有多借钱,资产相反则有所增加,主要因为赫斯基能源股份增加。李嘉诚则称在欧洲的收购“一直对股东有交代”,而自己入主长和以来40多年从无负债问题,并重申集团“发展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发展”。
据悉,在大会召开以前,长和系人士已透露股东方面反映大多很好,长实非执行董事兼和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更指出,此前重组方案公布后市场反应良好,长实及和黄股价均上升了20%。集团副董事总经理叶德铨则表示,重组可消除控股公司的折让,两间新公司的业务更加清晰,估值以不同形式反映,希望有利于将来股价继续上升。
另据报道,多名到场的小股东均表示赞成议案,但是亦有小股东表示反对。陈女士指出有关方案会造成摊薄,又认为今次长和系重组,是为了撤出香港。惟她持有长实多年,所以无意沽售。另一名小股东表示,无法反对有关议案,又指出李嘉诚过去为公司赚到不少利润,以及其为人有善心。至于日后李泽钜接捧问题,则不作评论。
此外,股东大会上有小股东要求解释未来新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企业管治有何不同。集团执行董事叶德铨对此表示香港上市公司之中超过70%在海外注册,方案对小股东有保障。李嘉诚更补充,海外注册的香港上市公司包括众多大公司。集团请到现场的开曼群岛法律专家则指出,开曼群岛与香港注册企业法律与章程管理大致一致,在管治没有很大区别,而且香港的上市规则同样监管开曼群岛注册的香港上市公司。
料“增值”1500亿
长和系短线或因利好消息兑现,有获利回吐压力,但基于合并后的新长和较资产净值(NAV)折让仍大,随时可再“增值”1,500亿元(港元,下同),即有25%的上升空间,故无货的投资者未来仍可伺机低吸,有货的可继续持有,以配合中长线估值获上调的冲刺力。
据网易财经报道,摩根大通亚太股票证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梁启棠仍看好长实及和黄股价走势,分别给予目标价182及124元,潜在升幅约两成。自重组消息公布后,长实及和黄已累升约两成,惟两者股价仍较资产净值分别折让20%及30%。梁启棠认为,以长实及和黄股价现值去推算,合并后的新长和市值约5,806亿元,较资产净值约折让约32%。
他指新长和财力雄厚,具足够“弹药”进行并购,所以新长和股价较NAV折让料仅约15%。若要符其假设,新长和的市值将要增约1,500亿元,意味长和系股价仍有上升空间。
瑞信私人银行大中华证券研究主管周雯玲认为,长和系重组有利发展,故预期投资者乐于股价上升,未必会投反对票,而重组后,派发长地令股份仍有空间造好。她预期,长和重组过程需时至6月,有正面消息支持,股价难大跌。
Brick & Mortar创办人兼总裁王震宇同意,长实现价已反映大部分的利好因素,短线未必会再升,中长线走势则要视乎集团日后的并购策略,但按照长和系的往绩都颇成功,相信集团重组后,未来在海外并购方面会更加进取。
有地产股分析员指,政府早前表示会再出招打压楼市,但又没明言会出哪一招,令市场笼罩着不明朗因素,“所以近日地产股表现较呆滞”,加上长实自重组后已累积一定升幅,反映了重组等多项利好因素,所以短线回吐压力较大。
此前2月16日报道称,重组除使长实和黄市值大增后,亦连带李嘉诚身家亦大涨,根据彭博富豪榜显示,自公布“世纪重组”后,李嘉诚身家从约2,290亿港元升近10%,至2,515亿港元。
李嘉诚迁册开曼被误解背后
据第一财经日报1月30日报道,针对外界已持续多日李嘉诚“迁册”开曼的各种猜测,香港及开曼群岛从事并购和重组业务的律师们并不以为然,而对于一些专注于投资的对冲基金经理人,他们宁愿将之看成是李嘉诚的又一个高明选择。不过,站在海外投资及和记黄埔(00013.HK,下称“和黄”)股东角度,李嘉诚的开曼选择仍有一些耐人寻味之处。
缘起于新年伊始的1月9日,身为长江实业集团(00001.HK,下称“长实”)与和黄董事局主席的亚洲首富李嘉诚在香港举行记者会,并抛出将重组这两家公司,以及在开曼群岛成立新公司的想法,当日下午港股休市后,两家公司随即抛出重组方案公告,有关李嘉诚“迁册”开曼群岛议论风生水起。
然而,多位来自香港和开曼群岛的采访信源指出,按照香港《公司条例》,并不容许香港公司迁册,所谓的“迁册”开曼,也非简单地将上市公司的注册地由香港变更为开曼,而是将上市公司变更为开曼的公司。
所谓“迁册”只是做一个离岸顶层结构进行股权置换,服务于长和系重组。长和、长地在开曼群岛成立,最终仍将在香港注册和上市。
多年来,身负“亚洲首富”、“超人”等盛名的李嘉诚,其一举一动难免遭受多元解读。晚年“迁册”风波,更被赋予政治含义,滤去喧嚣,回归商业,就会看到,李嘉诚走向海外有其必然性,未来能否延续传奇,则更多要看接班人的作为了。
开曼群岛的公司只要在香港运营,就无法避税;除了开曼群岛公司法更有弹性,如此重组还有接班的考量。
在开曼成立新公司,李嘉诚说是为了生意方便,香港第二大开曼群岛律所衡力斯(Harneys)的律师塩川纯子(JunkoShiokawa)及高级律师汤玛斯·德哥达尔(TomDugdale)接受本报记者问询时,则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资料显示,衡力斯是一家国际性的离岸法律事务所,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包括英属维尔京群岛(BVI)、开曼群岛和塞浦路斯等国家的离岸法律服务。
塩川纯子和德哥达尔在共同回复的邮件中说,根据《开曼群岛公司法》,一家开曼公司可以在迁册到其他属地的状态下,依然可以继续做并购或者保持上市状态不变,而在香港,如果想要做并购,那么,香港的公司必须要先停牌。
“开曼群岛的公司法,要比香港的公司法更具弹性。”上述两位开曼律师说,举个例子,例如香港公司支付股息需要通过股东大会决议才能执行,但如果是开曼公司,只需要支付出去的股息不会导致该公司有破产的风险,便可以通过董事会的声明直接支付,而不需要股东的同意,除非交易所章程另有规定。
对于外界所传李嘉诚到开曼是为了避税,上述两位开曼律师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对于任何一家公司,只要是在香港运营,那么,实际上是无法避税的。无论你创造多少个开曼的顶层结构都无法做到这点,这是个基本的法律。”
李嘉诚海外扩张有必然性,除了欧洲业务对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贡献度一直在上升,也有香港环境变化的微妙因素。
李嘉诚此举在香港对冲基金经理圈看来,则是“超人”财技的正常发挥。活跃于香港市场的对冲基金经理人、睿柏资本创始合伙人劳逸华表示,在海外市场,综合性业务的控股公司的估值水平相对专业化的公司,向来都是打折的,重组后,长和和长地均会因公司业务专业化而缩小估值折扣。
对和黄2010年至今历年年报的梳理,李嘉诚近年来的重组扩张和衡量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息税前利润(扣除利息、所得税之前的利润,EBIT)不无关系。
据和黄2013年年报,当年EBIT总额的37%由欧洲贡献,其中光英国就占了25%,加拿大为11%,中国香港为16%,中国内地为19%,亚洲、欧洲及其他为15%。而就在4年前,香港和内地对于EBIT的贡献度还显著高于欧洲。
根据和黄2010年报,当年香港和内地占EBIT总额的30%和28%,其时欧洲仅以17%屈居第三。而在更早一些时候的2000年,香港更是以近半(46%)的占比成为盈利主力,内地为10%,欧洲仅为14%。
这也表现在香港及内地商业环境的变化上。以李嘉诚2013年8月和10月分别出售的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为例,其分别的租金回报率只有7%和5%,从这个角度看,追求稳健收益的李嘉诚套现实属情理之中。
上述商业环境的变化,也体现在香港环境的改变。2013年8月,当时的内地首富宗庆后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就表示,李嘉诚对香港的天然气、水、电力、港口、零售业等行业的垄断,极大地损害了香港地区消费者的利益。但最近两年,香港特区政府对这些公共服务行业的态度也在转变。
去年1月李嘉诚的港灯电力投资在香港募股规模低于预期,当时有报道称,作为香港两家电力供应商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港英当局为鼓励电力公司扩展电网,保障电网供应,签订了管制计划协议,以保证这两家电力公司(另一家为中电控股)获得丰厚的净资产回报,但如今,由于香港已成现代化城市,工厂也搬到了内地,香港用电量以个位数低俗增长,过去的做法受到了诟病。
“作为回应,香港(特区)政府降低了允许电力公司取得的回报率标准,目前的协议将持续到2018年,规定的年回报率是固定资产净值的10%,但政府将在未来两年内决定是要进一步降低回报率,还是把协议延长到2023年。”上述报道称。
而从李嘉诚最近几年投资的路径来看,他的全球投资也日趋多元化,从资金占用量极大的内地地产项目抽身,也使得他有更充沛的资金进行全球扩张。据本报记者梳理,除了众所周知的在基建、电讯、零售、能源领域的投资,他还涉足了“人造皮革”公司、“人造蛋”公司、情绪识别公司、比特币支付商及漫画创作公司。
对于李嘉诚日趋多元的投资策略,跨国股权投资机构MCA-CITIC中(国)以(色列)投资孵化中心创始人及雅法资本CEO蒋晓阳透露,他们在海外接触到的投资项目比较多,即便是在以色列,也能经常看到李嘉诚和他背后投资基金的身影。李嘉诚在以色列成立了一个3亿美元的基金,用来投资以色列的高科技项目。
蒋晓阳曾在美国投资银行罗仕证券及美国券商和投研机构ISIGroup工作,拥有12年的投行经验,在他的印象中,“李嘉诚的全球化布局早就开始了,他的团队也非常国际化,以他家族的实力,能在全球招聘到顶尖的投资人才来做决策。”
“李嘉诚过去在内地拥有很多先发优势,现在国内房地产高利润、高回报的阶段性投资机会也不在了,所以他选择出海。在不同市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呈现的投资机会也不同,所以采用的策略也不一样。任何一个投资团队,都需要因地制宜。”蒋晓阳说。
前述香港投资界人士也认为,国内地产业收益下降,欧洲经济虽不景气,但资产便宜,利率低迷,“借便宜钱买便宜资产”,实为抄底良机。这也是国内以复星为代表的企业大举“走出去”的商业逻辑。
重组背景
李嘉诚商业帝国的变迁
据京华时报报道,作为香港两家老牌跨国企业,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均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两家公司更以“0001”和“0013”的股票代码占据香港股市恒生指数成份股的龙头地位。因皆为李嘉诚长江集团旗下最主要的产业,两家公司也常被称为“长和系”。
近年来,长实与和黄在全球的出售、分拆和投资动作不断。2013年,分拆香港电灯上市套现390亿港元;2014年,和黄向淡马锡出售屈臣氏24.95%权益,套现440亿港元;2013年,出售上海和广州两地物业套现超过100亿港元;同时近两年在澳大利亚、爱尔兰、荷兰、加拿大等海外大举收购总投资超300亿港元。
长实与和黄是香港股民心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蓝筹股。
李嘉诚于1950年以5万港元起家,在香港成立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生产塑胶等工业制品。他于1958年开始涉足香港地产业。长江实业在上世纪70年代之后的“黄金岁月”大量投资香港的房地产,快速壮大成为香港主要发展商之一。
1979年,李嘉诚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收购和记黄埔9000万股,占股22.4%,成为华资入主英资四大洋行第一人。李嘉诚于1981年出任和黄主席,其后不断透过和黄在全球进行收购,逐步打造出足迹遍天下的帝国。